科學,是物質文明進步的理論前提,科技革命帶來蓬勃發(fā)展;是探索宇宙真理的唯一方法,透過表象直接揭示本質。科學理應是人類所共有的思想武器,但因其非自然與反直覺的特性,卻時常站在了公眾常識的對立面,因而推動科學發(fā)展,需要科學的公眾認同。
求“真”,是科學的基本準則。科學,從理論雛形的產生,到實驗論證的過程,再到科學結論的得出,都應當恪守“求真”的基本準則,“這不科學”之類的口頭禪也反映出民眾對科學的樸素信仰,然而當前科學的權威性卻面臨著消解的風險,究其原因,在于部分科學家缺乏求真理念,或為求流量嘩眾取寵消解科學權威性,或貪慕錢財為不良企業(yè)站臺損害科學公信力,導致公眾以為科學界沆瀣一氣,甚至出現“磚家”一說?茖W要想得到公眾的認同,還需求真務實,自持身正,“其身正,不令而從”。
求“知”,是公眾的普遍需求。好奇是人類最原始也最強大的心理驅力之一,社會的發(fā)展也不斷推動著公眾的求知欲。而當科學缺位時,愚昧與欺騙便接踵而來,各種“減肥妙方”在青年男女中大行其道,老人們也對各色“神醫(yī)”“神藥”趨之若鶩,既傷財又傷身,令人啼笑皆非。究其原因,一方面在于科學遠離公眾,自束高閣,另一方面也在于民眾缺乏科學思維,科學的真理,也當有科學的公眾來認同。
實踐得“真知”,構建科學共同體。脫離公眾的科學,如無根之木、無源之水,科學不應當是“紙上談兵”,民眾眼中的科學也不應該是海市蜃樓,科學只有走進公眾,不斷實踐,惠及民生,才是科學永葆活力的途徑;公眾也只有認同科學,不斷實踐,提升素養(yǎng),才能不被日新月異的社會所淘汰?茖W的成果轉化能改善民生,公眾的認同能促進科學發(fā)展,兩者既是利益共同體,也是科學共同體。
科學并非科學家的專利,也是公眾的福利。科學也并非為科學家所獨占,公眾的實踐之中也蘊含著科學與真理。要做到科學的公眾認同,既要“取之于民”,也當“用之于民”。
掃碼聯系華圖遴選老師,獲取各省遴選考試備考資料,考情分析,筆試面試題!
相關產品推薦:2025年遴選公務員筆試龍騰尊享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