饑荒之年,百姓糧食匱乏,不少人只能靠挖草根、吃樹皮充饑,甚至還有人活活餓死。相關消息上報“領導”之后,這位“領導”大為不解——“百姓無粟米充饑,何不食肉糜?”
這是一個發(fā)生在1700多年前的真實故事。故事中的這位“領導”,名字叫司馬衷。一句荒唐可笑的“何不食肉糜”,折射出不接地氣、不了解實際之弊。
斗轉星移,已是千載時光。時至今日,一些地方領導干部作風漂浮,不接地氣、不熟悉基層、不體諒基層干部群眾等現象依舊存在。
不接地氣,話風文風也就虛浮而不實。這類領導干部,在各種講話、發(fā)言中,不關心內容實不實,講的是不是群眾最關心的事。諸如“高度重視、深入貫徹、親自指揮、反響強烈、效果明顯、廣泛好評”之類的會議用語,成為串拼發(fā)言稿或工作總結的萬能公式。無用的廢話、漂亮的空話、格式化的套話、場面上的應酬話等屢見不鮮。
不接地氣,在施政決策中則習慣“拍腦袋”。在部署工作之前,沒有進行充分調研;出臺政策規(guī)定時,沒有進行可行性論證;決策過程,沒有充分體現民主集中制的要求。由此,“腦袋一拍,有了;胸脯一拍,干了;大腿一拍,壞了……”
不接地氣,還體現在不體諒基層干部群眾,“官本位”思想表現突出。有的領導,不顧客觀實際,對基層設定過高的目標任務,且層層加碼,讓基層干部群眾不堪重負;有的領導,熱衷于各類華而不實的創(chuàng)建活動,對基層正常工作開展造成困擾。
凡此種種,危害不可小覷。不接地氣,何以統籌領導各方,何以施政一方?
領導干部不接地氣,本質上是一種脫離群眾、脫離實際的官僚主義作風。要讓施政決策接上地氣,從根本上要恢復和發(fā)揚“從群眾中來、到群眾中去”的群眾路線,改變工作作風。
漢代先哲就已經認識到:“知屋漏者在宇下,知政失者在草野。”那些高高在上、不接地氣的領導干部往往只對上負責,眼睛只往上看,不往下看,“不怕群眾不滿意,就怕上級不注意”。只有深入群眾,才能聽到原汁原味的民聲民意,防止問題被隱瞞、真相被架空。只有俯下身子,走出機關大院,擺脫材料依賴,多讓腳下沾些泥土,才能看到更多真問題,及時糾正為政之偏。
腳下接地氣,胸中才會有底氣!
掃碼聯系華圖遴選老師,獲取各省遴選考試備考資料,考情分析,筆試面試題!
相關產品推薦:2025年遴選公務員筆試龍騰尊享班